根据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近30年到50年之间近视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近视发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年轻化。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度数也越来越高,每年近视加深1.00D的现象非常普遍。
中国的文献报道,小学生当中有10%到20%的学生已经被发现得了近视。中学里50%的孩子被发现得了近视,而大学里这个比例高达90%。
近些年来近视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流行。所以近视的防治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看着孩子度数逐年增长、眼轴逐年增长,家长们都忧心如焚。
那么,我们该如何控制孩子近视的快速增长呢?国内外专家也对近视控制的方法做了大量研究。控制方法归结下来主要分为两大类:光学手段和药物手段。
一光学手段
光学手段是指特殊设计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2019年发布的国际近视管理指南(IMI – Clinical Management Guidelines)中指出,儿童近视控制的一线光学矫正工具是角膜接触镜,二线矫正工具是框架眼镜。
#1.特殊设计框架眼镜
特殊设计框架眼镜主要有: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周边离焦框架眼镜、双光镜与双光棱镜。
渐变多焦点框架眼镜基于调节滞后控制原理实现近视控制。
渐变多焦点镜片不是自动变焦的镜片,而且在镜片上方固定的视远区和镜片下方的视近区之间,有一段屈光力连续变化的过渡区域,该区域称为渐变区。在该区域,通过镜片曲率半径逐渐变小而达到镜片屈光力逐渐增加。
亚洲儿童配戴渐进多焦框架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5 mm/年,屈光度数延缓量平均为0.17 D/年。
优点是在外观上渐变多焦点镜片与普通镜片一样,比较美观,同时又能维持从远到中到近全程的清晰视力;缺点是显性或隐形外斜视患者不适用。
▲ 标准单光镜片 看近时的调节滞后
调节反应不足造成远视离焦
▲ 近用视觉区域配有专门的下加光度数,
可补偿近视眼的调节滞后,
同时,镜片的上半部分能够对远视力进行完全矫正
周边离焦框架眼镜基于视网膜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实现近视控制。
普通单光镜片虽然保证中心部位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但周边部位却投射到视网膜后方,而周边离焦型镜片通过镜片特殊设计保证中心部位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的同时,周边部位投射到视网膜前方,有助于延缓眼轴增长,控制近视发展。
亚洲儿童青少年配戴周边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 0.05 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12 D/年。
优点是镜片外观与普通框架眼镜一样,比较美观;缺点是近视控制效果受阅读时视线的影响,因为每个人注视习惯差异很大。
▲中心部位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
但其周边部位却投射到视网膜后方。
▲中心部位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
周边部位投射到视网膜前方(或之上),
有助于延缓儿童眼轴变长、延缓近视发展速度。
双光镜近视控制原理和渐进多焦点镜片类似,镜片视远区与视近区有清晰的分界线,镜片下半部分均含有近附加,视场更大,可使视网膜周边更大范围接受镜片产生的近视离焦。配戴双光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8 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26 D/年。缺点是镜片有明显分界线,外观不好看;镜片的远用和近用区分界线可能会产生像跳现象。
双光棱镜的镜片视近区BI 棱镜可有效补偿近附加所产生的额外融像需求,不干扰患者的调节与双眼视功能平衡。视远区与视近区清晰的分界线,可以提醒患者使用下方的近用区视近,从而更好地利用近附加改善调节反应。双光棱镜后眼轴延缓量平均为0.09 mm/年,近视程度延缓量平均为0.34 D/年。缺点和双光镜相同。
#2.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也就是大家说的隐形眼镜,常见的包括角膜塑形镜和多焦点接触软镜。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是一种以高透氧性材料制成的、有特殊的逆几何设计的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夜晚睡眠时佩戴,镜片重塑角膜形态,从而延缓眼轴增长,达到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
角膜塑形镜眼轴增长减缓量约为0.15 mm/年,近视控制(0.25~0.50 D/年),延缓 35%~70%近视进展。由于近视控制效果好,而且白天不需戴镜就能够拥有清晰的视力,近年来角膜塑形镜越来越受到眼视光专家和家长的认可。缺点是仅适用于六百度以下儿童、价格较贵、佩戴护理操作要求高。
多焦点接触软镜是一种白天佩戴型软性亲水角膜接触镜,分为周边光度渐变的多焦软镜、同心圆多焦点设计接触镜和模拟角膜塑形镜形态的“软性角膜塑形镜”。多焦点接触软镜近视控制效率仅次于角膜塑形镜,眼轴增长减缓量约为0.11 mm/年,近视控制(约0.21 D/年),延缓25%~50%近视进展。
优点是佩戴舒适、无年龄限制、日戴抛弃型镜片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无法接受角膜塑形或角膜塑形无法获得理想配适者的儿童可以选择多焦点接触软镜。缺点是散光矫正能力比较差,仅适合1.00D以内的散光患者;多焦设计意味着在瞳孔内可能会出现多个光度,这就会影响视觉质量;另外对佩戴护理操作要求高。
二药物手段
药物手段目前主要指0.01%~0.05%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作为近视防控的长期用药,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低浓度阿托品跟各类光学矫正手段联合应用,二者联合有1+1>2的效果。
研究认为阿托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在巩膜上的受体,使巩膜加厚,增加抵抗眼内压力及外界刺激的作用,从而抑制眼轴快速的增长。但是,有的孩子佩戴有散瞳副作用,有的孩子不耐受,建议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2016年温州医科大学黄锦海团队发表在Ophthalmology上的META综合分析,对不同近视防控手段有效性做了一个排序,见下图 ↓
Tips:
Atr H高浓度阿托品 (1%or0.5%)
Atr M中浓度阿托品(0.1%)
Atr L低浓度阿托品(0.01%)
BSLs双焦点镜
Cyc环戊通(这是一种散瞳验光用的睫状肌麻痹剂)
MOA每周14~15小时户外活动
OK膜塑形镜
PASLs渐变多焦点镜
PBO(安慰剂)即对照组
SVSLs(普通框架眼镜)
PBSLs棱镜+双焦点组合镜
PDMCLs周边离焦控制软镜
Pir派仑西平(一种原来用于治胃病的药,后来发现有近视控制作用)
RGPCLs=RGP
SCLs 软性接触镜(软性隐形眼镜)
Tim噻吗心胺(一种降眼压药)
USVSLs(欠矫正框架眼镜)
通过上述对比研究发现,近视控制由好到差的顺序是:高浓度阿托品→中浓度阿托品→低浓度阿托品→ OK镜→周边离焦控制软镜→哌仑西平→棱镜+双焦点组合镜→双焦点镜→周边离焦框架镜→渐进多焦点。
而软性隐性眼镜、RGP和欠矫的框架眼镜相比,度数反而比普通框架眼镜增加更快。
虽然阿托品控制效果最好,但是浓度越高,副作用越大,同时停药后反弹越明显。因此对于年龄较小、近视增长较快的孩子,排除禁忌症后可适当尝试低浓度阿托品,或者通过几种方法联合治疗达到更大化控制效果。
对于这些种类繁多的近视控制方式,家长比较难选择,建议到专业的医疗机构,根据孩子的眼睛检查情况,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的个性化控制方案。
三 其他手段
➤ 增加户外活动
有报道称:每天户外活动2~3小时,能够有效预防近视的发展。
➤ 注意用眼时长
18个月以下的宝宝,尽量不看电子屏幕!2-5岁的宝宝,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并且每次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看书和绘本的时间同样不宜过长,不管是屏幕还是书本,都是在用眼睛!
➤ 注意屏幕亮度:与环境光线一致
屏幕亮度与环境的差距过大,不利于宝宝的视力发育。
白天看屏幕时,选择一个光线柔和的环境;晚上读绘本时,采用“双重照明”(如天花板灯+距读物50cm的台灯)。
扫码关注公众号|获更多科普信息